来源:红山区人民检察院 时间:2018-09-07 17:13:00
日前,国务院印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决定在2018年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有效遏制学生欺凌事件发生。
又到开学季,无数的家长都在做着一件事——目送着自己的孩子走进校园,而此刻,他们心中除了有孩子成长的惊喜,更大的期盼就是孩子的平安,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孩子遇到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也就是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笔者最早接触校园欺凌是在日韩文艺作品里,比如日本影片《告白》、韩国影片《蚯蚓》、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这些影视作品里,校园欺凌行为是一些恶性事件的起因或动机,对于施暴者和被害者都是挥之不去的残酷记忆,最终改变了当事人和家人的一生。
近些年,随着媒体的曝光,我们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也越来越多。重庆女生被围殴致十级伤残事件、安徽怀远小学生被逼喝尿吃粪事件、济南女生被逼说自己是狐狸精事件、四川资阳少女扒衣受辱事件、张掖市女生遭38次掌掴事件等等,还有著名的网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所披露的北京某重点小学霸凌事件。
据统计,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被曝光且引发一定关注度的校园侵害案件共计92起。其中,校园暴力、欺凌类事件最多,共57起,占比62%;九成以上的校园侵害事件造成了人身伤害的后果,因暴力行为致死的案件占比达到12%。
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针对校园暴力刑事案件所作的专项调研报告显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校园暴力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何制止校园欺凌,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这才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应该一起上好的“开学第一课”。
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很多,学校教育的偏失、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恐怕都脱不了干系。这个现象太宏观,不是单凭家长和学校的一己之力就能够解决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最大可能规避这种风险,或是最大程度减小对未成年人的损害结果。今天,笔者主要说说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首先,要多观察,尽早发现早应对。孩子有可能遭受到校园欺凌的具体体现:平时听话乖巧、准时上学的孩子忽然出现无端逃学、装病请假的现象;身体上无缘无故出现人为伤痕;情绪出现波动、异常,低落、恐惧、自责、伤心、沮丧等;睡眠出现问题,失眠或是噩梦……
出现这些现象,虽然不一定就是受到暴力欺凌,但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信号,这时候家长们就得上心了,一定要推心置腹地和孩子聊聊,或是向老师了解一下情况。冷静倾听,客观分析,不能不管,听之任之,也不能大包大揽,替孩子应对。
其次,要正确认识、妥善应对校园欺凌现象。
▲其一,既不要过分紧张孩子之间的普通纠纷,草木皆兵,娇纵宠溺,也不能无视校园暴力的存在,认为是小孩子之间的“玩笑”,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心态,责怪孩子“太敏感”,甚至将这些作为对于孩子的“历练”。这些都不对。
▲其二,作为家长,别总盯着“分数”“排名”,改变之前“重学习成绩轻品行教育”的状态,强化对于孩子的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要认识到,一个孩子分数考得再高,如果同时还是欺负人的“熊孩子”或是任人宰割的“小绵羊”,也不能算是教育的成功。对于那些轻微的、带有苗头性的欺凌行为,也要积极干预,别等事情闹大了、不可收拾了才开始关注。
▲其三,不要责怪,给孩子伤口上撒盐。坚决不要说:“肯定是你不好,别人才欺负你!”或者说“你这个窝囊废,不会打回去啊”,要知道,这次你说痛快了,孩子就会产生不信任,可能今后再也不跟你说实话了。要让孩子知道,不是自己不好才招来暴力,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欺凌的对象、只要有弱点都可能成为攻击对象。
▲其四,平时要有预防措施。告诉孩子,不要惹事也不能怕事。一方面培养孩子的勇气和独立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遇事不要害怕。另一方面告诉孩子要谦让低调,不能太乖张任性,穿戴和用度要低调,不要过于招摇。告诉孩子不要随意涉险,不要到偏僻、人少的地方,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第三,寻找救济路径。今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的通知》明确指出,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因此,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家长应及时与学校沟通协商,将发生冲突的学生暂时分开隔离,防止进一步的冲突和欺凌发生。做好心理干预和情感急救,帮助孩子恢复安全感和信心,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心理不受伤害。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确了惩戒措施:
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由学校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明显伤害的严重欺凌事件,学校在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的同时,可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学生予以训诫;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
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
除了上述的干预和处理之外,如果欺凌行为后果严重,家长必要时可以收集证据,启动法律程序,依法维权。
为了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家长需要负起最大的责任。亲人的支持和信任,能够给孩子强大的勇气去面对外界的恶意。帮助孩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除了督促孩子学习,更要帮助孩子打造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内心,这样才能让孩子拥有抵御校园欺凌,抵御一切外界压力的“金刚不坏之身”。
我们就找那种看起来有钱的,样子流里流气的学生下手。因为总是这类学生在学校会欺负同学,我也曾被他们欺负过!”针对未检检察官如何挑选犯罪对象的提问,小安(化名)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小安是苏州某技校的一名学生,母亲在其四岁时生病离世。安父带着小安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未再娶。安父一人承担着家庭的经济压力,工作是“三班倒”,性格又沉默寡言,与小安的交流并不多。唯求儿子能明白父亲的辛苦,好好读书,不要惹事。父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小安由外婆带大,与父亲感情疏离。
小安内心敏感而脆弱,与班上同学交流不多,觉得同学总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进入技校学习后,又是住校,很多男同学便聚集着玩在一起。久而久之,不善交谈的小安便显得“格格不入”。有些男同学会故意挤兑小安。小安觉得自己遭受了校园欺凌,但不敢和老师说,怕同学私下报复,也不想和家人诉苦,怕年迈的外婆担心,怕父亲认为是自己在校惹事。而老师虽然知情,却觉得这是同学间的小打小闹,未放在心上。
小安的遭遇被同学小超(化名)看在眼里。小超让小安以后跟着自己,并怂恿他加入了一个叫“飞虎队”的微信群。
进群之后,小安发现群成员要么是在学校不好好读书的学生,要么是已经辍学的社会闲散人员。平时只要群里的人被欺负了,在群里吼一声,其他成员有时间的都会去帮忙教训对方。在跟着打了几次架之后,小安开始体会到有众多朋友的快乐和当“强者”的好处,再没有同学敢招惹他了。
几个月后,“飞虎队”发展到二十多人。群负责人提出为了以后出去打架不会乱套,故对群成员进行等级划分。群名不变,队里设“总指挥官”和“军师”,“军师”之下设四门,每门均有“门主”。小安因为打架表现积极被任命为“门主”。“飞虎队”的主要业务也变成了“刷板子”。
所谓“刷板子”就是在学校周边找有钱的男生下手,编造“有人叫我们教训你”的理由实施殴打,再要钱以息事宁人,一直打到对方愿意给钱才罢休。
越陷越深的小安参与多起抢劫,最终被吴中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为了让小安以后能更好地回归社会,未检检察官多次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小安进行疏导,安排安父多次进所亲情会见,尽量缓解小安幼年的心理创伤,帮助修复父子关系。
小安本来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但是通过以暴制暴的错误应对方式,最终成为自己曾经厌恶的人,付出了惨痛的青春代价。
检察官想说: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一经曝光,各种讨论纷至沓来,有些吃瓜群众说是孩子本性坏,有些家长只会怪学校管理不力,有些案发学校遮遮掩掩,只想着怎么安全度过风口浪尖。热度一退,便各自“消停”,寂静无声。
其实校园欺凌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校园欺凌,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和防范。
▲家庭教育对人性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情感远比物质更重要,正如小安对检察官说的“母亲去世后,躺在父亲胳膊上睡觉的那一两年才是我觉得最幸福的时光”。
▲学校要加强管理,对校园欺凌不能不闻不问,或者大事化小。老师要主动接近关爱学生,注重排查和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社会相关组织机构和媒体更要侧重积极的引导教育。作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应该通过向家人、学校、司法机关等求助的方法来理性应对。
作为未检检察官,我们也将继续全面推进辖区内“防治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治进校园”活动,与教育局、学校等社会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未成人的司法保护工作。